找到相关内容461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

    高龄的菅原惠庆长老又一次来华朝礼了玄中寺,朴老联想起1964年埋齿之事,便又写下《石壁玄中寺》:“亿年石壁千年寺,佳话新添,树荫花环,双齿三生共一函。分身此土情何极,片石诚坚。沧海能填,子子孙孙不尽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879202.html
  • 五戒十善论

    没有正见,一句阿弥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。   依正见起正思维。正思维的意义有二:一是志向。正思维又称正志,志是志向。就如念佛,也要有发心作为前,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?你往生西方净土,是为了个人的享乐...

    光明王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079224.html
  • 丝绸之路上的佛寺古刹巡礼(1)

    落款“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岁季春吉日”。   [参考文献]   1.[宋]张礼《游城南记》。   2.[元]骆天骧撰《类编长安志》。   3.[清]乾隆《西安府志》。   4.[清]嘉庆《长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579232.html
  • 丝绸之路上的佛寺古刹巡礼(2)

    楼阁式。塔身第一层辟门,南面门额石匾上“真身宝塔”四字。东为“浮图耀日”,北为“美阳重镇”,西为“舍利飞霞”。其余四面为八卦:“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坤、兑”八字,以记方位。第二层至第十二层,每层八...原高约50余米,现大部残毁。   塔为土坯砌筑,平面呈正方形,残高20余米。塔基方形,边长2米,高0.8米。塔身四周留存有佛像遗迹。塔上存朱书“贞元七年(A.D.791)”年号,并有“僧辩真画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579233.html
  • 论“政教关系”——“全球化”的宗教与当代中国

    传教的宗教人士发“俸金”的先例,并对他们实行免役免税的优厚政策。清朝时康熙皇帝本来对来华天主教传教十亦极有好感、并极为优待,曾为其教堂题有敬天”、“万有真原”等匾额,宣称“朕书敬天即敬天主也”,而且...

    卓新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379424.html
  •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(下)

    正是想利用譬喻经在民间的这一有利基础来传播天主教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,他们所译述的证道故事很多居然直接出自佛经的譬喻文学,这一点实在是令这些洋敦士所始料不及的。   六、结论   本篇为(传教士...

    李雪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3079528.html
  • 慈航大师《禅宗胜义》导读

    人人可以成佛。   (三)顿悟成佛   慈航大师在文章中反复讲了这就把成佛平民化了。禅宗顿悟成佛的问   ,称慧能为“顿祖”,特别引用了慧能的偈语: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...

    高令印 刘梓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079622.html
  • 慈航法师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场

    香港弘法,慈航自闽南佛学院发心追随太虚大师之后,其所研究的教理,也多渊源于太虚,慈航法师并在自己的照片上: “以佛心为己心,以师志为己志”的字样,以示以太虚为榜样。1931年慈航赴印度参礼圣迹,后独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479631.html
  • 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解题

    息灭灾厄,星辰不愆,风雨顺叙,仰恃佛力,辅成国家。谨缵集前后所翻译讫者,自开元至今大历六年,凡一百一卷,七十七部,并目录一卷,及笔受【152】僧俗名字,缮写已讫。谨因降诞之辰,谨具进奉,庶得真言福佑,长...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去世。春秋【236】六十,法夏四十。呜呼!法眼既灭,婴学何悲!大曼荼罗,失其教主,满空圣众,容为惨然。仰思教旨,无由奉诣。空增悲恨,痛不自胜。哀号哽咽,不获具。诱接多门,万未...

    冈田契昌阿阇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480095.html
  • 《那先比丘经》中的希腊和中国因素

    诸事亦如是,一合不可别也。是为苦乐,是为智,是为动,是为念。”王言:“善哉善哉!” [26]   这是一则比较有名的印度寓言,有的文学性的佛经选本将之为“王敕别味”。试比较《礼记·郊特牲第十一》:“...

    张思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680134.html